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12卷  第4期

《中国舰船研究》2017年第4期目录
《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
2017, 12(4): .
摘要:
[1] 科学意识是舰艇创新的重要维度…吴崇建(1)[2] 船舶艉部激励耦合振动噪声机理研究进展与展望…华宏星, 俞强(6)[3] 有源噪声控制技术及其在舰船中的应用…陈克安(17)[4] 系统工程思维在减振降噪工作中的应用…盛美萍, 王敏庆, 李巧娇(22)[5] 基于有限元—统计能量数值混响室法的声学包设计与优化…杨德庆, 石嘉欣, 郁扬(26)[6] 船舶声学包性能及配置优化设计…杨德庆, 许子璇, 高处(35)[7] 基于统计能量分析的船舶舱室阻尼降噪布置优化…吴卫国, 魏杰证, 林永水, 范明伟, 甘进(41)[8] 基于几何声学的船舶舱室声学设计方法…冯爱景,魏强, 张大海(49)[9] 基于模态与振动传递函数分析的低噪声液压站设计…孙营辉, 李志印, 李佳, 彭文波(55)[10] 有限浸深圆柱壳振动及远场声辐射的解析方法…郭文杰, 李天匀, 朱翔, 张帅(62)[11] 结构频带振动声辐射的有限元结合频率均方声压法数值计算…高宏林, 黎胜(71)[12] 湍流边界层激励下平板辐射噪声数值计算方法…李祖荟, 陈美霞(76)[13] 喷水推进器水下辐射噪声边界元计算方法…刘强, 王永生, 张明宇, 易文彬, 魏应三(83)[14] 统计能量法计算水下圆柱壳辐射噪声准确性的验证与分析…张恺, 纪刚, 周其斗, 刘文玺(89)[15] 任意边界及耦合条件下的多跨梁结构振动特性…郑超凡, 吴晓光, 张成(95)[16] 基于傅里叶级数法的开孔板振动固有特性分析…王旻昊, 李凯, 邱永康 , 李天匀 , 朱翔(102)[17] 某科考船艉部舱段振动固有频率计算方法…刘西安, 吴广明, 李伟杰(110)[18] 流激开孔和空腔结构耦合振动噪声试验研究…熊济时, 吕世金, 邱昌林, 王春旭, 陈志刚(117)[19] 充液管路低频线谱噪声有源控制试验研究…孙运平, 孙红灵, 张维, 王晗, 杨军(122)[20] 混响场互易常数的测量方法…孙俊东, 尚大晶, 孙小越(128)[21] 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自噪声测量及分析…刘璐, 肖灵(132)[22] 双层圆柱壳异常噪声源定位试验研究与应用…李瑞彪, 徐荣武, 崔立林, 余文晶(140)[23] 基于矢量声压组合基阵的柱面分布噪声源近场高分辨定位方法…左翔, 陈欢(147)
基于几何声学的船舶舱室声学设计方法
冯爱景, 魏强, 张大海
2017, 12(4): 49-54.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08
摘要:
  目的  为了在船舶舱室的众多噪声传递路径中选取最佳噪声控制位置及控制措施,  方法  基于几何声学理论中的声线跟踪法,考虑舱壁声透射的作用,提出声线搜索法。模拟船舶多舱室声场的分布,计算舱室声压。通过搜索目标舱室的供能声线,计算不同位置舱壁对目标舱室噪声的声灵敏度,根据灵敏度计算结果,设计船舶舱室降噪方案,优化舱室中高频噪声。  结果  利用该方法优化典型舱室噪声,噪声降低了7.3 dB。  结论  通过与统计能量法的对比分析,验证该方法可行,可指导船舶舱室降噪精细化设计。
基于模态与振动传递函数分析的低噪声液压站设计
孙营辉, 李志印, 李佳, 彭文波
2017, 12(4): 55-61.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09
摘要:
  目的  液压油站作为液压系统的动力源,是液压系统振动、噪声产生的根源。为进一步降低液压系统的振动、噪声水平,提出一种基于模态分析与振动传递函数分析的低噪声液压油站的设计方法。  方法  建立液压油站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求解出油站的模态,并利用模态叠加法对油站结构及液压泵的安装位置进行优化,得到油站的最佳结构形式和液压泵最佳安装位置。基于振动传递函数分析对液压油站箱体结构进行设计,优化泵组到油站机脚的振动传递路径,进一步降低液压泵组振动噪声对液压油站的影响。  结果  油站的振动噪声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显著降低了液压油站振动、噪声指标,其中液压油站振动加速度总级降低5.7 dB,空气噪声降低2 dB,  结论  为液压系统减振降噪提供了较好的方法。
有限浸深圆柱壳振动及远场声辐射的解析方法
郭文杰, 李天匀, 朱翔, 张帅
2017, 12(4): 62-70.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10
摘要:
  目的  针对目前对于自由液面影响下圆柱壳—流场耦合系统振动及声辐射解析研究的匮乏,提出一种有限浸没深度下有限长圆柱壳振动及远场声辐射的解析求解方法。  方法  采用镜像原理和Graf加法定理得到流体速度势的解析表达式,然后再结合能量泛函变分方法推导出计及自由液面影响的壳—液耦合振动方程,从而可以求解系统受迫振动响应。  结果  研究表明,相比于无限域,自由液面的存在会增大同阶次共振频率,但随着浸没深度的逐渐增加,均方振速很快趋于无限域工况。与Nastran软件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准确、可靠,且具有方法简便、计算量小的优点。利用求得的振动响应,通过傅里叶变换和稳相法可得到远场辐射声压,计算结果表明,自由液面会使得远场声压指向性和波动性出现类偶极子效应;但是不同于振动特性,远场声压并不会随浸没深度增大而很快趋于无限域工况。  结论  所提出的方法实现了外力激励下计及自由液面影响的水下圆柱壳远场声辐射快速预报,对于半空间结构声振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结构频带振动声辐射的有限元结合频率均方声压法数值计算
高宏林, 黎胜
2017, 12(4): 71-75, 82.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11
摘要:
  目的  为了预报受频带激励的振动结构声辐射,  方法  利用有限元法(FEM)和频率均方声压法(FAQP),对受频带激励的结构振动声辐射问题进行数值计算研究。首先,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加筋圆柱壳在频带激励下表面质点速度的频率响应;然后,将结构表面质点速度转化为法向振动速度,再计算频带内的平均能量源(包括声强源、声压源和速度源);最后,通过FAQP法计算频带声压级,并与FEM和边界元法(BEM)计算的FAQP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结果表明,FEM和FAQP结合的方法可用于计算受频带激励结构的1/3倍频程的频带平均声辐射,且FEM和FAQP结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计算频率更高,无需逐个频率计算再平均的过程。  结论   FEM和FAQP结合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适用于中、高频频带的内噪声预报方法。
湍流边界层激励下平板辐射噪声数值计算方法
李祖荟, 陈美霞
2017, 12(4): 76-82.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12
摘要:
  目的  湍流边界层(TBL)激励下的结构辐射噪声(也称“流激噪声”)是水下航行体的重要噪声源,因此,对流激噪声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基于LMS Virtual Lab数值计算软件,以Corcos湍流脉动压力频率波数模型作为输入,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和振动—声传递向量(VATV)法计算湍流边界层激励下平板结构的流激噪声,并对两种方法的正确性进行验证,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计算时间及得到的声压自功率谱密度(ASD)曲线。  结果  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均可有效计算湍流边界层激励下的结构流激噪声,且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和PCA法相比,VATV法所占用的计算资源更少,能快速预报结构的流激噪声;相较于VATV法,PCA法还可以得到结构振动响应结果。  结论  该研究结果对水下结构流激噪声快速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喷水推进器水下辐射噪声边界元计算方法
刘强, 王永生, 张明宇, 易文彬, 魏应三
2017, 12(4): 83-88.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13
摘要:
  目的  为减少边界条件设置的不确定性对喷水推进器水下辐射噪声计算的影响,  方法  以某喷水推进器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边界元法一步计算来预报喷水推进器的水下辐射噪声。首先,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分离涡模拟(DES)方法计算喷水推进器的瞬态流场,并以声类比积分方程为基础,采用Virtual Lab声学计算软件将喷水推进器过流壁面的非定常脉动压力映射和傅里叶变换(FFT)转化为对应的频域噪声源。然后,以喷泵固体壁面的流体脉动声源为辐射源,采用边界元一步计算方法预报声波经流道向船底水下辐射的远场噪声。  结果  结果发现,采用边界元一步计算方法能更真实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属性。  结论  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更准确地预报喷水推进器水下辐射噪声。
统计能量法计算水下圆柱壳辐射噪声准确性的验证与分析
张恺, 纪刚, 周其斗, 刘文玺
2017, 12(4): 89-94.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14
摘要:
  目的  统计能量法(SEA)是解决结构高频振动与声辐射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该方法通常假定流体为“轻质流体”,在分析水中结构时其计算结果可能不准确。  方法  分别运用SEA方法和有限元耦合边界元法(FEM/BEM)计算水下圆柱壳模型的辐射声压级,以验证SEA预报水下圆柱壳辐射噪声的准确性。运用SEA计算不同的子系统划分方式和不同的内损耗因子误差时圆柱壳的辐射声压级,分析影响SEA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结果  在400 Hz以下时SEA和FEM/BEM的计算结果相差很大,在400 Hz以上基本一致;不同子系统的划分方式造成的误差在5 dB左右;内损耗因子误差100%时造成的误差在2~3 dB。  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在模态密度足够时可以使用SEA计算水下圆柱壳的辐射噪声,对于低频沿周向划分子系统不可靠,可能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对于高频沿周向划分子系统比沿轴向划分子系统得出的计算结果更准确;对于能量高的子系统其内损耗因子误差对仿真结果影响更大,应采取更精确的方式确定其内损耗因子。研究结果对于运用SEA研究水下结构振动与噪声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任意边界及耦合条件下的多跨梁结构振动特性
郑超凡, 吴晓光, 张成
2017, 12(4): 95-101.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15
摘要:
  目的  为了克服边界及耦合条件对多跨梁结构振动特性研究的束缚,  方法  基于欧拉梁理论模型,采用Rayleigh-Ritz法建立多跨梁结构振动计算模型,对其在任意边界和任意弹性耦合条件下的自由振动特性进行研究。在传统三角余弦级数的基础上,引入4项辅助正弦三角级数,改善以往求解过程中在边界处存在的不连续或者跳跃现象。将位移容许函数的未知傅里叶展开系数看作广义变量,结合Rayleigh-Ritz法对其求极值,将结构的振动特性问题转换为求解一个标准特征值问题。  结果  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收敛速度与计算精度。  结论  所得结果可为多跨梁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傅里叶级数法的开孔板振动固有特性分析
王旻昊, 李凯, 邱永康, 李天匀, 朱翔
2017, 12(4): 102-109.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16
摘要:
  目的  开口板结构普遍存在于各类工程结构中,对其振动特性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整体结构的减振降噪和稳定性分析。为研究针对弹性薄板在任意位置开与板平行的矩形口的自由振动特性研究问题,  方法  通过改进傅里叶级数形式表示开口矩形板的位移容许函数,用区域划分思想将开口板沿开口延伸线划分为多个区域板,采用沿边界均匀分布的线性模拟弹簧模拟经典边界条件和区域板间连续边界条件,将边界表达为弹性势能的形式,从而将有约束问题转化为无约束问题,并结合位移连续条件和能量泛函变分方法,对未知傅里叶展开系数一次变分求极值以求解标准特征值方程。然后将得到的开口矩形板的固有频率值及其对应振型与有限元软件(ANASYS)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分析不同边界条件、开口尺寸和开口位置对开口板自振特性的影响。  结果  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结论  所得结果可为相关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某科考船艉部舱段振动固有频率计算方法
刘西安, 吴广明, 李伟杰
2017, 12(4): 110-116.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17
摘要:
  目的  艉部振动是研究船舶振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艉部振动的计算精度和效率,  方法  研究局部舱段模型建模范围和混合模型中舱段模型的建模比例。运用有限元法,对某直叶桨科考船分别建立不同的模型方案:6个不同比例的混合模型方案用于讨论详细舱段模型建模的比例;5个不同范围的局部舱段模型方案用于研究不同建模范围对固有频率的影响。此外,对刘易斯法和虚拟质量法考虑附连水质量的影响进行讨论。  结果  研究表明,混合模型的舱段模型建模比例在1/5L(船长)以上时,各方案的频率计算结果接近;当建模范围在振动节点附近时,局部舱段计算结果与混合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较好;使用刘易斯法和虚拟质量法对局部舱段模型进行计算时,计算结果差异较大。  结论  因此,建议用建模范围为1/4L的局部舱段模型研究船舶艉部振动,并推荐使用虚拟质量法考虑附连水的影响。
流激开孔和空腔结构耦合振动噪声试验研究
熊济时, 吕世金, 邱昌林, 王春旭, 陈志刚
2017, 12(4): 117-121.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18
摘要:
  目的  为了研究流激开孔和空腔结构耦合振动噪声,  方法  采用模型试验方法,通过改变孔腔开口大小、来流速度和腔体厚度等,分析其对剪切振荡噪声、腔体自噪声和辐射噪声的影响。  结果  研究表明:空气中的开孔剪切振荡经验公式同样适用于水中情况,剪切振荡频率和剪切振荡量级均与来流速度呈正比;未发生开孔和空腔耦合共振时,腔体壁面刚度仅略微影响剪切振荡量级,而不影响剪切振荡模态频率;在特定的开口和流速下,剪切振荡模态与弹性腔壁模态耦合,产生剧烈的谐频共振以及极大的自噪声与辐射噪声。  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潜艇舷外开孔和附近结构设计,以及孔腔结构噪声控制提供有益的探索和技术支撑。
充液管路低频线谱噪声有源控制试验研究
孙运平, 孙红灵, 张维, 王晗, 杨军
2017, 12(4): 122-127, 131.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19
摘要:
  目的  充液管路系统的管口辐射噪声是舰船管路噪声控制的重点,具有较高能量的低频线谱噪声更是亟需得到进一步的抑制。  方法  针对充液管路低频线谱噪声问题,设计一套有源消声系统并进行试验验证。该系统由次级声源、控制器、功率放大器和传感器等构成。采用频率追踪算法对线谱频率进行估计,使用谐频自适应控制算法设计控制滤波器。建立泵水循环管路试验系统,开展固定线谱、移动线谱、多线谱噪声有源控制试验,验证有源消声系统的降噪性能。  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自动跟踪线谱频率,实现移动频率的线谱噪声控制,能够同时控制多根线谱噪声,在管外取得8 dB以上的降噪效果且系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结论  所得结果可为舰船管路系统低频线谱噪声控制提供可行的方案。
混响场互易常数的测量方法
孙俊东, 尚大晶, 孙小越
2017, 12(4): 128-131.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20
摘要:
  目的  为了实现混响场互易常数的窄带准确测量,  方法  利用相同的发射接收系统装置,保持相同的参数设置,在自由场中测量不同频率下的开路输出电压,然后再在混响水池中的混响控制区采用空间平均方式测得空间内平均开路输出电压。  结果  通过两者计算得到混响半径,得到了互易常数。  结论  此方法使用单频连续正弦信号,利用空间平均测量技术,测量简单方便且对测量仪器和软件程序要求不高,适用性强。通过与基于混响时间的测量方法得到的混响场互易常数结果对比,测量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自噪声测量及分析
刘璐, 肖灵
2017, 12(4): 132-139.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21
摘要:
  目的  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是一种融合了传统自主式无人潜航器(AUV)和水下滑翔机(AUG)驱动方式的新型水下航行器。为研究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自噪声的噪声源分布及基本特征,  方法  首先进行自噪声采集系统的设计与研制,并在消声水池中进行噪声分析实验。以2016年8月南海某海域1 000 m深度范围内的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步运转法,得到实航下滑翔机平台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自噪声数据。  结果  试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和研制的自噪声采集系统工作稳定,在滑翔工作模式下水下滑翔机的机械噪声对自噪声的贡献最大,500 Hz以上的高频段时自噪声与浮力调节单元工作密切相关,在1 kHz达到峰值。  结论  所得结论对水下滑翔机减振降噪措施的实施和性能的改进可提供一些指导。
双层圆柱壳异常噪声源定位试验研究与应用
李瑞彪, 徐荣武, 崔立林, 余文晶
2017, 12(4): 140-146.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22
摘要:
  目的  针对船舶舷外异常噪声频发的问题,  方法  提出异常噪声源定位方法,建立定位模型,并通过双层圆柱壳试验进行验证。模型以广义互相关时延估计方法计算的时间延迟为输入,以传统双曲定位为基础,通过改进的基于圆柱壳体的双曲定位方法求解噪声源位置坐标。试验中,用敲击信号模拟舷外异常噪声源,对比分析传统双曲定位方法和基于双层圆柱壳的双曲定位方法这2种方法的定位精度,讨论时延估计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双层圆柱壳的双曲定位方法可以准确定位异常噪声源的位置,在船舶舷外异常噪声源定位中具备可行性。  结论  所得结果可为船舶舷外异常噪声源定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基于矢量声压组合基阵的柱面分布噪声源近场高分辨定位方法
左翔, 陈欢
2017, 12(4): 147-150.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23
摘要:
  目的  现有的水下噪声源近场定位方法通常假设测量面为平面,较难应用于柱面分布的水下噪声源目标测试中,同时常规近场聚焦波束形成应用于柱面分布水下噪声源定位时空间分辨率较低,基于声压基阵的水下噪声源近场定位方法则存在左右舷模糊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  方法  通过建立测量面为柱面分布的噪声源近场测量模型,结合矢量水听器的单边指向性和MUSIC算法的高分辨率特性,提出基于矢量声压组合基阵的柱面分布噪声源近场高分辨定位方法,并进行计算机仿真验证。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采用较小的基阵孔径即可实现柱面分布的水下噪声源近场精确定位,  结论  可应用于大型圆柱类复杂系统的噪声源定位识别。
科学意识是舰艇创新的重要维度
吴崇建
2017, 12(4): 1-5.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01
摘要:
创新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据统计,在发现(Discovery)、发明(Invention)和创新(Innovation)三者中,只有不到1%的发现和发明能够转化为创新并最终得到应用。推动创新思维成功转化的核心要素是创新者的科学意识,这对舰艇之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工程尤为重要。许多优秀的创新思维之所以没能走向成功,是因为缺乏该维度的认知预警。增强科学意识就是为了识大体,形成整体的视野与惯通的眼光,保证创新设计走大道正途,在前进中把控风险。
船舶艉部激励耦合振动噪声机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华宏星, 俞强
2017, 12(4): 6-16.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02
摘要:
  目的  船舶减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降低艉部激励引起的桨—轴—船体振动辐射噪声成为我国现阶段船舶声隐身的紧迫任务。  方法  针对船舶艉部激励耦合振动噪声问题,从船舶螺旋桨激励力特性、桨—轴—船体耦合振动噪声特性及其控制方法3个方面对当前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结果  得到了船舶艉部激励与桨—轴—船体系统振动噪声的映射关系,并提出了针对低频振动噪声的控制方法。  结论  在此基础上对在螺旋桨非定常力测试、艉轴承摩擦诱导振动机理和桨—轴系统横向振动控制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建议。
有源噪声控制技术及其在舰船中的应用
陈克安
2017, 12(4): 17-21, 34.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03
摘要:
有源噪声控制技术作为与传统噪声控制技术互补性极强的一种新型噪声控制技术,历经30多年的蓬勃发展,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关键技术及系统实现等各方面均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实际应用、产业化发展和商业推广方面也获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为舰船领域中应用该噪声控制技术提供了可能性。首先,综述了开发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所必须的声场分析、系统组成及其关键技术,描述了有源控制系统工程应用的典型案例,包括舰船舱室噪声有源控制、管道噪声有源控制等。然后,针对有源控制技术在舰船噪声控制中的进一步应用,论述了有源吸声、有源隔声及智能声学结构等前沿技术的可行性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系统工程思维在减振降噪工作中的应用
盛美萍, 王敏庆, 李巧娇
2017, 12(4): 22-25.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04
摘要:
尽管吸振、隔振、吸声、隔声等单项减振降噪技术日臻成熟,针对特定频段、特殊环境的振动与噪声控制新措施层出不穷,但仍然无法确保在工程实践中可以取得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究其原因,未能重点关注船舶结构等实际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特征、缺乏全面的系统工程思维制约了减振降噪技术效用的充分发挥。通过尝试应用系统工程思维指导减振降噪工程实践,顺利完成了某石油管道生产车间环境噪声治理和某型飞机异常噪声故障复原与归零工作。介绍减振降噪工作中部分系统工程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系统工程思维在船舶减振降噪工作中的进一步深化推广。
基于有限元—统计能量数值混响室法的声学包设计与优化
杨德庆, 石嘉欣, 郁扬
2017, 12(4): 26-34.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05
摘要:
  目的  为解决传统声学包设计法耗时、耗资高的问题,  方法  利用有限元—统计能量(FE-SEA)数值混响室法在全频段进行声学包的设计与优化。设计空气层声学包及无空气层声学包这2种类型共8种声学包,计算其隔声量。采用遗传算法,以达到最大隔声量值为目标对每一种声学包的材料层厚度进行优化。  结果  研究表明,有空气层存在的声学包的隔声量值较无空气层声学包的高2~6 dB,且与原始设计相比,优化后的声学包的隔声性能得到大幅提高。  结论  所得研究成果对实际工程中船舶声学包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船舶声学包性能及配置优化设计
杨德庆, 许子璇, 高处
2017, 12(4): 35-40, 54.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06
摘要:
  目的  声学包是通过对基体材料、阻尼材料、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的组合设计,完成预定降噪效果的声学部件,是未来船舶舱室低噪声设计的关键技术。  方法  提出一种声学包性能评估的统计能量数值模型,用于解决船用声学包设计与快速评估问题。建立声学包选型及其在舱室中的配置优化设计模型及数学列式,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声学包选型与配置优化问题。  结果  通过实例,验证了所提出模型及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结论  研究成果对于实现声学包优化设计工作的标准化和程序化,有效减少声学包降噪设计成本具有参考价值。
基于统计能量分析的船舶舱室阻尼降噪布置优化
吴卫国, 魏杰证, 林永水, 范明伟, 甘进
2017, 12(4): 41-48. doi: 10.3969/j.issn.1673-3185.2017.04.007
摘要:
  目的  对船舶舱室噪声阻尼控制进行布置优化研究,以提高阻尼减振降噪效果和降低阻尼重量。  方法  首先,基于SEA理论,对声腔子系统的A计权声压级关于子系统阻尼损耗因子的一阶灵敏度进行理论推导与数值分析。同时,提出阻尼材料的布置数学优化模型并设计优化程序,运用MATLAB对VA One进行二次开发,建立舱室噪声阻尼控制布置优化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将阻尼敷设分为5个区域,每个区域的阻尼厚度比为优化变量,以阻尼涂层的总重量为目标函数,以目标舱室的A计权声压级为约束条件,建立实船SEA优化模型并进行布置优化数值研究。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程序计算可以得到各区域阻尼敷设的最佳厚度,优化后的阻尼重量可减轻60.4%,有效提高了单位重量阻尼的降噪效果。  结论  该研究成功解决了舱室阻尼降噪的阻尼敷设位置和厚度的选择难题,为阻尼的声学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方法和指导。